环境组织反对印尼政府“向热带雨林要粮”
作者:温波
2021年3月5日,印度尼西亚政府多家环境组织和环境纸张网络共同发布《吞噬印度尼西亚森林》的报告,揭露印尼政府新宣布的“粮食基地计划”是谬误荒唐之举。这项计划旨在砍伐婆罗洲、巴布亚和北苏门答腊的大片热带雨林,用于种植大米为主的粮食,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环境组织在报告中指出,印尼政府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假借新冠疫情和粮食危机,实际上是允许采伐森林和出售木材到国外以获暴利。之后再种植诸如棕榈油等商业作物,利及大资本企业,而非黎民百姓。
“向热带雨林要粮”有违生态常识
早在1996年,印尼政府就在婆罗洲启动过 “超级大米项目”。这项拥有史诗般蓝图的计划遭遇了史诗般的挫败。印尼政府当初畅想将婆罗洲100万公顷的泥炭森林变成稻田,结果被毁林之后的土地富含酸性,极不适于种植水稻。整个计划不仅无功而终,且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同时毁林过程也经常纵火燃烧,弥漫数月,殃及邻国。泥炭林火还造成了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印尼政府向热带雨林要粮食的“壮举”在当年中国治国失策的年代颇多前车之鉴。1958年中国政府提出大跃进之后,开始大规模围湖造田,“向湖泊要粮食”蔓延全国各地,结果不仅粮收无几,还导致湖面水域缩小、殃及鱼类资源和水生生物、湿地和候鸟不再。由于湖泊调剂水患的生态功能缺失,乃至之后很多年间,无雨则旱,一雨成洪。直到1998年长江大洪水,中国才大举开始实施退田还湖、退耕还林等生态举措,弥补“生态盲”导致的恶果。
如今,举世公认热带雨林是最具有生态多样性代表的生态系统。 上世纪50年代,为了开发橡胶种植,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岛的热带雨林纷纷被开辟用作橡胶林地。然而无论产量还是质量上都不如东南亚传统橡胶产区。单一物种带来的病虫害,以及对雨林的破坏得不偿失。 近些年,由于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西双版纳的橡胶林地、海南岛的纸浆林地对雨林区域的巧取和蚕食仍在继续。
群岛上的雨林宝库
在印度尼西亚的各大岛屿上,曾经密布的雨林同样未得到珍惜。婆罗洲是亚洲第一大岛,岛上的热带雨林现已发现3千多种树、2千多种兰花,且至今仍有新物种被发现。这里还是云豹、红猩猩和婆罗洲矮象等濒危物种的最后栖息地。婆罗洲中部独特的山地雨林拥有150种哺乳动物和250种鸟类。这些鸟类以山地鸟类为主,且很多是婆罗洲特有种。
新几内亚岛上有仅次于亚马逊和刚果盆地的世界第三大热带雨林。 在2000年,该岛上的巴布亚省94%被森林覆盖,分布有树袋鼠、极乐鸟、鸟翼蝶等珍惜物种。 在过去的20年来,有1000多种新物种在该岛上和附近区域被发现。这里还生活着312个民族的土著居民,有几百种语言和方言,是世界上民族文化多样性典型地区。然而,2019年,巴布亚省消失了22700公顷的原始森林,等同于1489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在北苏门答腊,印尼政府计划开辟3万公顷的粮食基地。规划中的基地区域有39%和苏门答腊虎栖息地相重叠,8%的区域是苏门答腊红猩猩的活动范围,而且有四个自然保护区的部分土地被划入粮食基地范围。
破坏雨林将重创当地社区和文化
此外,为了保证开发的顺利,印尼政府安排国防部成立国家农业工业公司(Agrinas),委任军队官员担任主管,并在国防部里办公。印尼军队还在中苏门答腊参与木薯的种植,为方便面公司提供原材料。印尼军方在剥夺当地居民的土地和社区权利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而军方公司在掠夺生态资源、谋取私利等腐败行为上已是路人皆知。
印尼政府妄称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遭到重挫,需要吸引投资。一些国外投资者也仅知粮食生产为国计民生,跃跃欲试。印尼的环境组织和环境纸张网络发布的这份报告恰好为此敲起警钟,只有考虑生态系统安全的粮食计划才是真正安全的。
在毁林之前,印尼各地的土著居民得益于自然的恩赐,可以从森林中获得大量的食物和副产品。热带雨林的消失,让这些居民的生计来源受损,陷入严重贫困。 生态系统的破坏让承载多样文化和民族社会发展的基石坍塌,如电影《阿凡达》中演绎的那样,是对当地社区族群自身文化认知和生存的严重挑战。
砍伐热带雨林必要需要开道修路。以往与世无争的当地社区毫无保护地暴露在工业化世界里。在同样毁林严重的巴西亚马逊地区,无数毫无防疫能力的土著部落被新冠病毒所感染,引发灭顶之灾。印尼的雨林社区居民,面对传染性疾病同样是无助的。
维护这些社区居民的健康和生存,需要健康的热带雨林和印尼政府真心从百姓角度考量,而不只是一味地服务资本和强权者的利益。维护人类的健康和未来,需要国际社会的多方努力,支持印尼人民为保护生态和环境权的抗争,避免短视的投资,让印尼政府能够更容易选择一条惠及国民,荫及全球生态和气候安全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