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称游泳馆更衣室每天都有女性带儿子进来引发热议。此前,“妈妈带男童进厕所”等话题也受到关注。对此,专家称,幼儿从小就有识别男性女性的能力,孩子对于性别意识的觉醒,远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早,孩子三四岁开始就该尝试独立洗澡,生活上独立起来,从小给孩子树立性别意识,家长是第一责任人。(6月9日 头条新闻)
事实上,在幼童缺失性别教育的同时,我们社会是否也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笔者不支持以偏概全一味谩骂家长的偏激行为。在男童进女厕的新闻报道后,很多网友将矛头指向幼童家长,更有甚者拉偏架,吃上了“男女对立“这样的流量级的人血馒头。事实上,一部分带着儿子进女厕的妈妈,绝非网友口中的”太子妈“,我们在愤怒此类事件的同时需要观察到:有的孩子年龄尚小,并不具备在商场独立如厕的能力,在只有母亲陪同的情况下,只要幼童并无过分行为,我们应该予以理解。
那么对于专家口中的“处于独立意识萌芽的三四岁“孩童来讲,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家长和社会是可以共同努力的。
作为家长,孩子的妈妈,应该做的就是及时进性别教育和独立意识培养。告诉孩子“你是男孩子,你应该去蓝色标识的洗手间“并不难。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去应去的洗手间,进该进的更衣室。只有孩子自己迈出第一步,往后的路才能走得更好。在培养自己孩子的同时,也是为其他女性着想。有的妈妈并不放心孩子的安全,仍然带着五六岁乃至更大的孩子进入女性场所,引起社会公愤;对于这样的情况,其实妈妈们应该做的是寻求他人的帮助,例如商场的安保人员,游泳池的救生人员等等,这些人员大多为男性,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如厕、换衣,妈妈们只需在外等候即可。
近年来这样的问题很多,也在警醒我们:大型公共场所是否可以将母婴室推广到底呢?许多地方的商场只有男女厕所,部分“操心妈妈“就带着孩子横冲直撞;游泳馆只有男女更衣室,又来了”操心妈妈“带着大孩子横行霸道。推广商场的母婴室,给游泳馆的更衣室加上隔间或是修建幼童更衣室等等,我们都可以通过一些努力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性别教育提上日程,社会帮助也要跟上趟儿!(文/石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