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工:绽放在车间一线的“铿锵玫瑰”
2022年的春天,有一群90后姑娘们,她们在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外派工作后,毅然回到了山西焦煤汾西矿业新产业发展公司新峪设备制修公司,从事车间技术工作。这群姑娘们从踏入车间大门的那一刻起,她们奋勇前行的脚步便一刻也没有停歇,在支护班组、机加工班组、托辊班组的每一个工位上,随处可见大家伙忙碌的身影。她们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坚强的毅力、卓越的执行力,不断突破自我,用扎根一线的实际行动,展示新时代女青年的巾帼风采。
创新思维打造技改亮点
支护班组的女工闫鸿涛是车间里出了名的技改小能手,自精益化管理推行以来,该车间以“提高产品质量 节约开支 降低损耗”为工作目标,并不断倡导全员优化生产流程,以最大程度上实现降本增效。
这一理念深深地扎根于闫鸿涛心中,平日里,她仔细研究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求突破求创新。由于经常跟矿用焊网机设备“打交道”,她发现该设备在生产出钢筋焊接网片后,还需专人将拉网钩开启,才能将网片取出。这样的手动式操作,不仅需要花费多余的人力,而且在安全方面,有时因操作不当,工人的工装还容易被网钩划破、钩挂,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如何才能安全高效地取出网片?”心思缜密的闫鸿涛反复地思考这一问题,她急安全所急,想安全所想,于是主动找到班组长沟通了此事。“当时小闫提出的建议引起了我们对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年轻人有这样创新性的想法,更加坚定了我们老工人立行立改的决心。”车间班组长岳鹏回忆道。车间里立即组织相关技术人员以及小闫,大家通过反复推敲、多次试验,在手动式网钩开合装置上固定了一根Y字型钢筋,但由于其不能来回伸缩,无法根据网片的规格尺寸来回调节,不符合当前所需。
如何加装装置才能解决这一棘手难题,成为当前最大的技术难题。“那段时间,我一直泡在设备机台上,反复去试验,突然想到是否可以在Y型钢筋的固定部位增加可调节装置,使Y字型钢筋可以来回调节长短。”创新是“偶然”的,但“偶然”的出现却是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这次采用的新方法是在Y字型钢筋闭合装置上增加了一根直径为30mm的钢管,使Y型钢筋可以根据网片尺寸大小灵活调节,以此来适应各种规格的网片。新方法的成功采用,使焊网拉钩生产由手动式操作逐步过渡到半自动化生产,有效提升了该班组的生产效率,原先每班生产380片焊接网片,现在增至每班生产450片。由Y型钢筋可调节闭合装置替代人工,既节省了用工,又节约了时间。这位90后的年轻姑娘——闫鸿涛通过自身敏锐的洞察力,大胆创新,开拓思维,让车间里的小改小革真正成为企业安全生产的助推器,成为了技术改革的一大亮点。
勤学苦练成就岗位能手
一身深蓝色的工装,头发一丝不乱地扎起,白净的脸上满是笑意,眼前的刘宇飞显得精气十足。来到机加工车间已有一年多,她已经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女生蜕变成了可以自由切换四五种刀具加工零件的大女主。
刚来到机加工车间时,车间里充满着机油和冷却液的味道,艰苦的环境对于女工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刘宇飞也曾一度失落、抗拒过,最后在一番思想竞争后,她选择“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留了下来。工作之初,她操作的是普通车床,跟着师傅从最基础的对刀、装夹刀具学习,看似简单的操作,别人每天练习十几次,而她会逼着自己练上几十次。她深知,如果工件夹不好,可能会出现车床转速高,造成工件飞丢、损坏,严重的话,极有可能导致人员受伤。她每天上班下班时间,都在练习,不停地请教师傅和同事。
经过了半年的时间,她可以熟练操作车床开始进行切削弹簧销的外圆、轴套的内径、加工管件的螺纹。“车床操作看似简单,但对精确度的要求非常高。”看着布满操作台的各种工件和道具,小刘眼神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众所周知,每一种型号的螺纹加工,它所使用的进刀量,速度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操作工必须选择匹配的刀具,方可做出合格的产品。所以说,如何磨出一把好刀,是对刘宇飞最大的考验。
“刚开始学习车床加工时,因为不熟悉工件的加工原理,导致我每次在操作时,屡次出现打刀,事后还需要一遍遍地找师傅来帮我磨刀,一天平均坏刀4-5次,不仅自身的工作任务完不成,还严重影响了师傅的工作进度,那种挫败感顿时油然而生。”回想起初学时的场景,小刘历历在目。那段时间,可以说是刘宇飞最难熬的时光,是师傅一遍遍耐心地为她讲解,磨刀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需要操作工准确掌握每一把刀的角度,磨出角度开好槽,才能保证车下的铁屑可以自动断屑,从而确保工件的精度。“从那一刻起,我调整好心态,我相信,只要多练习、多琢磨、不放弃,不管是多难的事,总能做好。”刘宇飞说,孰能生巧,她反复揣摩,一遍遍调整握刀姿势、一遍遍研究产品参数、一次次改变角度,终于可以磨出想要的角度并且可以使用的刀具,产品加工的精度也从最初的毫米级公差飞跃至微米级,她所加工出来的产品合格率已经提高到99%,并先后攻克了二十余种不同规格工件加工的难题。
勇于实践共创美好家园
走进托辊班组的作业现场,只见一排排机器在过道两旁整齐排列,车间里定置管理与物件摆放错落有致又别具一格,该班组全部由清一色9名女工组成。
女工们一个个精干利落,手脚麻利,配合默契,二三十公斤重的托辊,两名女工每天搬上搬下上百回,根本不在话下。她们扎扎实实,任劳任怨,只求能将工作干好干实,她们在思想上紧跟“5s”管理步伐,严格落实定置化管理。放眼望去,车间里明亮整洁,半成品、成品区域严格划分、醒目位置张贴标牌、托辊工艺流程图清晰可见,车间里将每道工序的流程图公布在墙,大家能一目了然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为了形成人人参与美化作业环境的氛围,女工们将每天所用的工具和零部件按照不同的类别存放,并对其进行标识,包括名称、编号、使用方法等信息,方便及时查找和管理,每日定时清扫维护作业现场,丝毫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细节,做到日清日结,“我们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车间打造成舒适温馨的美好家园。”女工闫姝宇信心十足地讲道,在这样良好的习惯下,任何时候车间里都显得是那么整洁有序。
在她们身上,没有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有的只是在基层一线,在平凡岗位上水滴成河的日日坚守,她们稳扎稳打,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以女性独有的细致、坚韧与坚强,投身到技术创新改革大潮中,出色地完成好每一项任务,她们用奋斗书写了自己的青春风采!(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