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走进山西焦煤汾西矿业新产业公司洗煤设备修造厂,“刘琼职工创新工作室”铭牌在艳阳下熠熠生辉。谁能想到,这间不足30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却诞生了26项创新成果、8项国家实用型专利,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62万元,增加产值528.8万元……今年8月,刘琼职工创新工作室获评“2025年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带头人刘琼荣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称号,受聘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培训中心首席讲师。刘琼团队用五年时间铸就了技术攻关、技术革新与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带动了企业技术进步与人才成长,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技术攻关:把卡脖子清单变成攻坚榜单
“原先轧丝机轧制的筛条误差较大,生产出的筛孔缝隙就较大,导致产品不合格。”摸清原因后,刘琼便把“筛丝拉拔工艺”项目列为生产工艺攻关课题。通过对比行业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刘琼决定采用筛丝冷拔技术来优化现有生产工艺。他带领团队从缠丝、放丝、拉力强度计算等方面入手,通过测量校对,精准确定了筛丝的误差范围,定制出匹配的拔丝磨具,精确计算出拉拔的强度值,增强了筛丝表面的光洁度、强度及耐磨性,成品率也一举提高到98%,极大地提升了洗煤设备的关键部件性能。该项目于2021年斩获了“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升级改造电阻焊机”项目是刘琼团队啃下的另一块“硬骨头”。由于原设备使用年限过长,生产出的筛片合格率日趋下降。刘琼团队通过检查、测量电阻焊机的各个机械部位,很快发现由于电阻焊机的滚筒支撑面出现裂纹,影响了筛片的产品质量。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群策群力之下,刘琼团队最终通过拆解、修复老化的机械部件,改变原有导丝装置、采用PLC操作系统等措施,促使生产的筛片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这样每年可节省原材料费用16万元。“升级改造电阻焊机”项目也荣获“2022年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二等奖”“晋中市质量攻关一等奖”。
这些年来,身为厂长和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刘琼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技术创新,凭借一系列拳头产品,带领洗煤设备修造厂从昔日的单一化生产企业一跃成为多元化生产先进试点单位。2024年,该厂年销售总额达2777万元。
技术革新:让“五小”释放五大效应
在刘琼看来,创新并非遥不可及的“高大上”,而是由无数“小改小革”汇聚而成的磅礴力量。工作室以“五小”竞赛为创新练兵场,紧扣“降本、提质、增效、安全、环保”五大目标,通过持续加码科技创新,将设备升级改造与新产品研发作为双轮驱动核心,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其中,“提高叠筛浇注合格率”就是典型一例。叠筛主要用于回收处理末精煤,传统工艺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低,材料浪费严重。为解决这一难题,刘琼团队聚力攻坚,通过采用新型聚氨酯配方、优化配比工艺、改进模具结构及升级浇注机精密流量控制与硫化机智能温控系统,从而实现全过程工艺参数量化控制,最终将叠筛浇注合格率提升至85%,每50块叠筛节约成本5.5万元,100块叠筛销售可创利3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该项目荣获晋中市第十届“五小”竞赛一等奖,真正让革新成果从展台走向了生产线。
“技术革新就是要敢闯无人区。”刘琼说道。近两年工作室又瞄准“背宽细筛缝弧形筛网”这一行业难题,历经多次试验,终于突破0.2mm超细缝焊接瓶颈。筛条背宽由原先的2.0mm降至1.21mm,极大地减轻了浮选的生产负荷,累计创造经济价值508万元,成功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刘琼职工创新工作室的26项创新成果已有18项实现转化应用,成果转化率达69%。
人才培养:开辟人才成长快车道
“技术工作必须稳扎稳打。”深耕行业多年的刘琼深谙人才梯队建设对创新发展的基石作用,始终将系统性人才培养作为工作室的战略性长期工程。
每年,刘琼职工创新工作室都会定期组织培训。工作室结合本厂的生产实际,聚焦操作技术、生产组织、工艺革新等关键领域,通过现场指导、理论授课、课题讨论等多样化形式,分批开展专业化教学,让学员们能系统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该工作室还积极推行“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一方面,组织学员赴同行企业学习取经,通过走访客户,深入现场一线,精准把握产品痛点;另一方面,邀请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对工作室的技术工作进行现场调研指导,为全员技能提升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大家持续进阶。
在众多培养举措中,“师带徒”是刘琼尤为看重的一环。他总结“三带三不留”——带思想、带作风、带技能,不留难题、不留隐患、不留遗憾。五年间,该团队累计带徒6人,其中,徒弟邱伟、李洪涛荣获山西焦煤表彰,赵随喜连续两年摘得“新产业发展公司车工技术比武第一名”桂冠。“师傅常说,把本领传给年轻人,让更多的人在岗位上成长成才,为企业贡献力量!”徒弟邱伟感慨道。
目前,刘琼职工创新工作室正在钻研筛板类产品的机器人机械化焊接,同时积极跟踪、调查研究洗选煤行业设备的发展趋势,着手全面升级和扩充产品线,向洗选过滤机械整机制造方向迈进,为产品线和产业升级作出积极贡献(孙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