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化齿轮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日渐提升,相伴而来的是一些亚健康人群日渐增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试想一下,当一个企业发生人身伤亡事故时,我们会痛心疾首,感叹生命的短暂即逝;当一个工友心梗倒在工位时,我们会为之悲叹,感慨命运的瞬息万变。安全生产与身心健康,看似分属不同领域的两条“生命线”,实则如经纬交织,构筑着个人幸福与企业发展的坚实根基。
安全生产是发展的底线。真正的安全生产,是将“生命至上”镌刻在操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在新的历史坐标轴上,面对新时代赋予的新挑战,汾西矿业南关煤业经过实践论证,推出岗位“五述”精益安全管理模式,要求岗位作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操作资质和操作技能,还应该清楚掌握本岗位的“岗位职责、岗位危险、岗位标准、作业环境、操作要领”5个基本方面内容。这5个方面分别对应着岗位责任范围及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存在的风险及管控措施、岗位作业流程及作业标准、岗位作业前安全情况确认和岗位作业操作规范及安全达标。上岗前每位岗位作业人员要熟练完成岗位职责描述、安全风险自述、规程措施阐述、作业循环评述、操作手指口述这“五述”所涉及到的内容,最终实现以岗位规范作业保个人安全,保班组稳定、保队组和谐,从而使矿井安全生产秩序得到更加规范化的高效运行。这种对每个流程系统化的规范看似苛求、冗余,但本质上却是对生命的尊重。
自运行以来隐患同比下降15.2%,“三违”同比下降45.6%,实现了安全生产“零”死亡事故的发生。风险预控能力得到提升,隐患整改率由85%提升至98.6%,超前预警准确率达91%以上。员工行为规范指数得到明显增长,通过视频监控采集到的作业数据表明,标准化作业执行率从52%提升到了91%以上。
身心健康是幸福的源泉。身心健康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疲劳、焦虑或身体不适的劳动者,本身就是行走的潜在事故隐患。医学研究早已证实,健康状态不佳者,在紧急关头更易慌乱失措,自救能力大打折扣。因此,员工身心健康绝不只是个人私事,它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链条的牢固程度,保障员工身心健康,正是为安全生产夯实最根本的地基。
汾西矿业南关煤业将安全生产与员工心理、体能健康深度绑定,以“数据赋能+精准干预”破解“安全”难题。在“安康小屋”员工们可通过每月的定期体检(项目包括:血压、血糖、心率、肺活量等)同步完成包含15项心理状态问卷调查。该平台可通过AI算法对体测数据与心理分析结果进行交叉比对,精准识别员工在作业中可能存在的焦虑、疲劳、侥幸或注意力分散等风险心理隐患,系统通过其近期心理测评中的“情绪稳定性”指标异常,结合违章记录锁定关联性,并自动生成“三违心理预警报告”。相关责任部门可随即启动“心理疏导+专项培训”组合干预。同时,还为每个党支部配备紧急救援医疗箱(药品包括:速效救心丸、藿香正气水、头孢等),一旦有员工出现相关症状可及时采取应急救援。 目前,已规范化为每名员工都建立起了“一人一档”的员工健康档案,对发现的高风险人员在开展心理疏导的同时还为其针对性定制体能训练,从源头上减少因身心状态不佳引发的安全隐患。
同向发力构筑幸福人生。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过:“员工健康指数与企业寿命呈正相关,唯有珍视人的完整性,才能释放持久创造力。”企业安全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在严谨规范中渗透温暖的人文关怀。当员工在岗位上说“我有点累”或“这个操作让我担忧”时,当管理者不单追究违规结果,更关心“你为何违规,是否遇到了困难”时,安全感才能转化为身心健康的护盾,这就犹如“阴阳五行”学中所述,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两面性,且每个环节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环环相扣,将身心健康融入安全管理体系,让安全规章从冰冷的铁律,转化为守护身心健康的柔性屏障,这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安全文化。
安全与健康绝非相互消耗的零和博弈,它们天然具备共生共赢的无限空间。当员工精力充沛、心情舒畅,安全操作便自然成为习惯,事故发生率随之降低;而安全环境的保障,又使员工免于事故伤害的恐惧与创伤,身心健康获得最直接守护。今年以来,我们还将健康管理纳入安全考核,推行心理健康讲座、四六合理排班制等,不仅员工病假率显著下降,工伤事故发生率也随之降低。事实证明,安全与健康犹如“一体两面”,唯有共同推进,才能抵达真正的“以人为本”之境。
安全红线不可碰,健康底线不能失,二者共同构筑了企业发展与员工命运的根本保障,唯有当安全制度中流淌着尊重健康的暖流,健康守护中蕴藏着安全管理的严谨,我们才能构建出安全与健康和谐共振的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作者:霍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