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未富先老”,个人养老金投资成为热门话题。1月16日,京东金融与宏利基金在北京发布《中国个人养老投资洞察报告(2025年)》(以下简称《报告》)。作为个人养老金制度全国推行两年来的首份系统研究报告,《报告》详细回顾了制度实施成效,并提出发展建议。
“虽然我们过去很多金融业务都会参考海外经验,但在养老金这件事上,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在《中国个人养老金投资洞察报告(2025年)》发布会上,京东财富投研负责人冯永昌强调了本土化方案的重要性。
《报告》显示,中国个人养老金制度自试点以来,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税收递延效果不明显”“参与不足”等现实挑战。数据显示,我国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已突破7000万,超越了企业年金这一“第二支柱”,但开户数与实际投资规模之间仍有不小差距。
“把美国、日本的老龄化率和人均收入放在一起对比,可以明显看到日本是‘富了之后再老’。”冯永昌表示,日本在进入14%以上老龄化率时,人均收入已达到较高水平。美国则受益于持续的移民涌入,在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上形成良性互动。
而中国的现状却是:在2021年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占比超14%)时,人均GDP仅为12618美元,远低于日本(39934美元)和美国(55124美元)在相同老龄化水平时期的数据。这意味着中国居民将同时面临收入增长和养老负担的双重压力。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仍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导。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主要覆盖央企国企员工,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规模不足1800亿元,在整体养老体系中占比几乎可以忽略。
在欧美发达国家,养老金第二、第三支柱占比高达93%,私营部门在养老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相比之下,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仍以第一支柱为主,个人养老金市场面临“未富先老、独木难支、参与不足”等多重挑战。
“海外市场在产品供应、策略选择、税收优惠等方面都呈现多样化特征,而我们相对单一。”冯永昌以加拿大为例指出,其个人养老金制度具有较大灵活性,包括税收缴纳时点的选择、账户间资金划转、投资品种的广泛性等,这些都是中国市场亟需完善的方面。
随着个人养老金不断完善,再加上京东金融联合专业机构给出的发展建议,个人养老金投资将会打开更大发展空间,助力投资者实现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