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第一缕晨光刚照进橡塑制品厂质检组时,橡塑制品厂质检组组长张焕杰已俯身调试电子万能试验机的夹具,正对一批支架密封圈原材料试片做拉伸强度试验。当数据稳定在40MPa以上——远超标准要求的≥35MPa时,他才抬手擦了擦额角的汗,“井下设备的密封件,差一兆帕都可能漏液,半点不能含糊。”
作为质检组组长,张焕杰要为厂里3000余种橡塑产品“把关”,从通用密封件到煤矿专用滚筒包胶,14种检验设备他样样精通。邵氏硬度计测o型圈硬度时,他能凭手感微调压力,确保数据精准到±1;用酒精喷灯做电缆挂钩阻燃测试,他会紧盯计时器,连“有焰燃烧≤3秒”的标准都卡到毫秒级。“张组长的‘尺子’比机器还严”,这是质检组同事的共识。今年初,一批急发的Φ68电缆挂钩送检,首模检验时张焕杰发现其挂杆拉断力仅3495N,距“≥3500N”的标准差5N。生产车间急着赶工期,有人劝他“差一点看不出来”,他却当即把这批产品打上“不合格”标签:“井下电缆靠它挂着,5N的差距,可能就是安全隐患的缺口。”他配合生产车间不断调整工艺参数,连续几天加班加点守在生产线,直到复检全部达标才放行。
这样的“较真”藏在日常里:全年首检9350余次,他从不让“差不多”的产品流入下道工序;每天两次巡检、全年720余次排查,他总能揪出“隐性问题”,避免出现“不合格”。他还把检验标准编成“顺口溜”分享给工人,让“质量意识”扎根每个岗位。有次矿井单位反映某款电缆夹板抗冲击性待提升,他回厂后立刻优化检验方案,增加235J抗冲击测试项,让产品更适配井下复杂环境。
暮色中,张焕杰仍在核对当天的检验记录,灯光映着他笔记本扉页的字:“质量是根,毫厘不让。”这位一线质检人,正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为煤矿安全生产筑牢橡塑产品的“质量防线”。(焦超慧)

















